找到相关内容10484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法简单好用有够劲

    自己的本来面目,对自己的能力很了解,也弄清楚自己的内心结构,像现在的心理学或管理学,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自己,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,就佛法而言,就是了解自己的本质或者本来面目,所以理论上,如果充分了解自己...

    陈家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4884622.html
  • 净业三福变化气质

    往往,但是没有人停下来。为什么没有人停下来,它有一个社会风气的问题,怕停下来予以帮助惹麻烦。到时候,他的家人或其他人说,是他撞倒的,那不就麻烦啦。所以,我看都没有人停下来,按我的心理,在那时环境之下,...

    大安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1184660.html
  • 跨越打扫过的希望门槛 洒下迎宾花絮——教宗谤法答辩录

    内外元素与因缘之间,这些都因二元习气的相对关系而永远在变。客体的不可靠是由于主体的不可靠,就像精神病患依赖有精神病的心理医师一样,有时觉得很糟,有时又觉得好些,但总无法超越他的情境,因其总有无止境的...,却又仅仅论及于此,似乎较近于非关灵性的心理学想法;也就是说,只对今生有利的事有兴趣,而非与天人合一的灵性利益相关。若个别与世界的束缚太密切或难以打破,就没有管道、出口或敞开大门的天堂来到地球,或是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83785111.html
  • 蕅益智旭与天台宗——以《灵峰宗论》为中心

    察行法》、《占察义疏》等书,个中原因,大概一是与其挥之不去的谤佛罪障感有关,处处表现了很深的赎罪的心理;再就是可能与调和性相矛盾的意趣有关,此经强调的“真如实观”、“唯心识观”的修行观法为智旭所重视,...

    周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041685348.html
  • 宗教与艺术的对谈

    不好的时候,内心是紧张、不愉快的,没有人愿意让自己陷入这个状态,没有人愿意对人家不好。理解别人往往都是用自己的心在理解别人,你不可能用别人的心理解别人。我们的心,就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经验。对人家不好的感觉...

    大卿导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15085409.html
  • 南无观世音菩萨略解

    精神世界,不出五类,物质的色法,即是众生的身体及身体所赖以生存活动的环境,精神的心法,即是心理的活动以及其动因、动力、动的结果,此结果又成为另一循环的动因,佛学专有名词,称之为心念,称之为识。凡动皆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90085663.html
  • 十二种世居民族、五大宗教和谐相处政治价值分析

    联系和接触,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施加影响,几乎每个村寨都建有道观祠阁。另一方面,道士到百姓家做法事时,也往往迎合主人的心理,适应传统的文化环境,又对道教产生异化作用。例如:丽江道教的北岳庙里多塑了一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90585675.html
  • 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

    唏嘘和叹息,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。游客们在观看壁画,也在观看自己。于是,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: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;也出现了两个景深: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。   如果仅仅为了听佛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9120185786.html
  • 肃然起敬话“远公”

    积极社会效益,更在于它现前解决了人们的终极关怀问题,解除了死亡焦虑所带来的种种痛苦不安,给人以莫大的精神安慰和战胜厄难的强大力量,现实地起到了利乐众生、平衡和调节社会心理的作用。正如张澄基教授所说: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584385899.html
  • 试论“三武灭佛”的共性

    而治”相辅相成,相互间没有大的文化隔膜。而佛教则不然,它是印度宗教文化的移植,属一种异质文化,儒道两派从民族心理上都难以容纳佛教。另外,佛教通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的广泛传播与发展,给儒道形成了无形的...

    张宝生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94586293.html